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方向D2與第一方向D1彼此相交,且例如是彼此垂直。
[0070]太陽能電池模塊包括多個太陽能電池110、多條連接線120以及至少一總線130。太陽能電池110位于電池區(qū)A1中且可呈陣列排列。各太陽能電池110可以是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非晶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太陽能電池或其他種類的太陽能電池。
[0071]各太陽能電池110具有受光面S1以及相對于受光面S1的背光面S2。受光面S1為太陽能電池110朝向蓋板(未繪示)的表面,而背光面S2為太陽能電池110朝向背板(未繪示)的表面。亦即,太陽光L(參見圖1B及圖1C)由受光面S1入射進太陽能電池110中。
[0072]各太陽能電池110的受光面S1以及背光面S2分別配置有至少一條連接線120,連接線120用以沿第一方向D1串聯(lián)太陽能電池110,而形成多條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電池串R。
[0073]連接線120包括連接于電池串R末端(包括第一末端E1以及第二末端E2)的連接線122以及連接于兩相鄰太陽能電池110之間的連接線124。在本實施例中,各連接線122的一端與位于電池串R末端的太陽能電池110連接,而另一端延伸至接合區(qū)A2中以形成連接段C1。另一方面,各連接線124的一端與其中一太陽能電池110的受光面S1連接,而另一端與相鄰的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連接。各連接線122、124例如是焊接在太陽能電池110的受光面S1或背光面S2上,且各連接線122、124可采用一般焊條的材質(zhì)。舉例而言,各連接線122、124可由單層或多層導(dǎo)電層所構(gòu)成。
[0074]總線130與電池串R末端的連接線122連接,用以串聯(lián)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電池串R,使陣列排列的太陽能電池110構(gòu)成一回路。在實際工藝中,可透過將總線130配置在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并使總線130部分延伸至接合區(qū)A2中,以形成連結(jié)部C2。亦SP,連結(jié)部C2未被太陽能電池110遮蔽。如此,即可由太陽能電池110的受光面S1將連結(jié)部C2與連接段C1焊接在一起。在此架構(gòu)下,連接段C1的背面S3與對應(yīng)的連結(jié)部C2連接。也就是說,連接段C1與連結(jié)部C2之間的接點X(即總線130與連接線122相互連接處)位于連接段C1的背面S3與連結(jié)部C2之間。所述連接段C1的背面S3為連接段C1朝向背板(未繪示)的表面,或為連接段C1的背光面。反之,連接段C1的正面S4為連接段C1朝向蓋板(未繪示)的表面,或為連接段C1的受光面。
[0075]如圖1B及圖1C所示,通過使總線130于連結(jié)部C2以外的部分設(shè)置于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太陽能電池模塊100用以配置總線130的周邊區(qū)域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寬度可以不用大于總線1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寬度WMAX,而只需稍微大于接合區(qū)A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寬度WA2。換言之,上述設(shè)置有助于縮減用以配置總線130的周邊區(qū)域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寬度。因此,太陽能電池模塊100的周邊面積可有效地縮減,而符合窄邊框的需求。
[0076]此外,總線130在連結(jié)部C2以外的部分是配置在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也就是說,總線130在連結(jié)部C2外的部分不會遮蔽到太陽能電池110的受光面S1,而影響太陽能電池模塊100的汲光效果。據(jù)此,本實施例可增加總線1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延伸寬度W130,以縮減總線130本身電阻。延伸寬度W130是各總線130在所連接的電池串R上于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寬度,其可小于或等于總線130的最大寬度WMAX。圖1A僅標(biāo)示出最左側(cè)兩條總線130的延伸寬度W130,但每一條總線130的延伸寬度W130可視實際需求而有所不同。在一實施例中,總線1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延伸寬度W130可大于或等于5毫米(mm)。另外,在固電阻的條件下,可通過增加總線1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延伸寬度W130,來薄化總線130的厚度,從而降低太陽能電池模塊100的整體厚度。
[0077]由于總線130延伸至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因此,太陽能電池模塊100可進一步包括多個第一絕緣片IN1,以避免因總線130接觸到其他線路而造成短路的情形發(fā)生。第一絕緣片IN1分別位于相鄰電池串R末端的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且與太陽能電池110重疊。并且,各第一絕緣片IN1分別位于其中一總線130與位于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的連接線122或連接線124之間。
[0078]如圖1A所示,位于第一末端E1的總線130的端部可集中延伸至一區(qū)域RR,以利一未繪示的接線盒與集中配置于區(qū)域RR的這些總線130連接。在這樣的設(shè)置下,部分第一絕緣片IN1的寬度須適應(yīng)性地調(diào)整。具體地,請參見太陽能電池模塊100的上半部,太陽能電池模塊100在第二方向D2上可劃分出第一區(qū)R1與兩個第二區(qū)R2。第二區(qū)R2分別位于第一區(qū)R1的相對兩側(cè),且第一區(qū)R1以及各第二區(qū)R2可分別配置有至少一第一絕緣片IN1。當(dāng)上述區(qū)域RR位于第一區(qū)R1中,且總線130分別由第二區(qū)R2延伸至第一區(qū)R1時,可適應(yīng)性地增加位于第一區(qū)R1的第一絕緣片IN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延伸寬度(第一寬度W1)。如此,第一寬度W1可大于位于第二區(qū)R2的第一絕緣片IN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延伸寬度(第二寬度W2)。然而,位于第一區(qū)R1以及第二區(qū)R2的第一絕緣片IN1的形狀及其寬度上的設(shè)置可視實際的需求改變,而不限于圖1A所示。
[0079]此外,當(dāng)由第二區(qū)R2延伸至第一區(qū)R1的總線130與位于第一區(qū)R1的總線130相互重疊時,太陽能電池模塊100可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絕緣片IN2,其位于第一區(qū)R1的第一絕緣片IN1上且位于相互重疊的總線130之間,以避免相互重疊的總線130因接觸而短路。換句話說,由第二區(qū)R2延伸至第一區(qū)R1的總線130可分別通過第二絕緣片IN2而電性絕緣于位于第一區(qū)R1的總線130。
[0080]在圖1A的實施例中,位于太陽能電池模塊100的第一末端E1以及第二末端E2的總線130在連結(jié)部C2(或接合區(qū)A1)以外的部分皆配置在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以縮減太陽能電池模塊100上下兩側(cè)用以配置總線130的周邊區(qū)域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寬度,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圖2A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種太陽能電池模塊的局部后視圖。圖2B及圖2C分別是沿圖2A中剖線C-C’及D-D’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A至圖2C所不,亦可僅使其中一末端(如第一末端E1)的總線130在連結(jié)部C2以外的部分配置在太陽能電池110的背光面S2,以縮減太陽能電池模塊100A其中一側(cè)(如上側(cè))用以配置總線130的周邊區(qū)域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寬度。另一方面,位于另一末端(如第二末端E2)的總線130可設(shè)置于接合區(qū)A1中且與連接段C1的正面S4連接。在此架構(gòu)下,可省略圖1A中配置于第二末端E2的第一絕緣片IN1。于另一變化實施例中,位于各電池串R的第二末端E2的連接線122也可與位于相鄰的電池串R的第二末端E2的連接線122相連接,如此,第二末端E2可省略總線130。
[0081]應(yīng)說明的是,太陽能電池模塊100中電池串R的數(shù)量、各電池串R中太陽能電池110的數(shù)量以及各太陽能電池110上的連接線120 (包括連接線122、124)的數(shù)量可視實際的設(shè)置需求改變,而不限于圖1A所示。此外,總線130之間的相互配置關(guān)系也不限于圖1A所示。圖3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又一種太陽能電池模塊的后視圖。如圖3的太陽能電池模塊100B所示,由第二區(qū)R2延伸至第一區(qū)R1的總線130也可不與位于第一區(qū)R1的總線130重疊。如此,可省略圖1A中的第二絕緣片IN2。
[0082]圖4A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塊的后視圖。圖4B是圖4A中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