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機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62480閱讀:261來源:國知局
      機床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立柱背面?zhèn)劝惭b有收納箱的機床,該收納箱收納有電氣零件。



      背景技術:

      收納箱收納有機床的控制基板等電氣零件,且收納箱安裝在機床立柱的背面?zhèn)?。在機床運轉(zhuǎn)收納箱內(nèi)的電氣零件發(fā)熱時,收納箱的溫度上升。有時因該溫度上升導致立柱發(fā)生向前傾這樣的熱變位。日本特許公開1996年第274482號公報公開了一種控制盤,該控制盤在用于收納半導體元件等的殼體內(nèi)具有冷卻風扇。該控制盤在殼體的側面與機床的立柱之間設有供冷卻風扇吸氣的空間。冷卻風扇從該空間吸入空氣并將該空氣吸入到殼體內(nèi),進而使空氣在被收納的半導體元件的散熱器的散熱片處進行強制對流。立柱隨著冷卻風扇吸入空氣從而被冷卻。此外,還有下述等方法:使冷卻油在立柱內(nèi)部循環(huán),或是在收納箱與立柱之間安裝絕熱構件。

      溫度上升了的殼體會使存在于殼體與立柱之間的空間內(nèi)的空氣升溫。就上述控制盤而言,由于要從殼體與立柱之間的空間吸入空氣,因此,存在溫度上升了的空氣也被吸入到殼體內(nèi)的可能性。因此,存在無法充分地將殼體內(nèi)的半導體元件等冷卻的可能性。立柱位于冷卻風扇的吸氣側,因此,與冷卻風扇的排氣側相比,空氣流速較慢,存在無法充分地將立柱冷卻的可能性。其他方法會增加成本,因此并不理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保持針對收納箱內(nèi)的電氣零件的冷卻 性能并且能夠抑制因立柱背面?zhèn)鹊木植繙囟壬仙鶎е碌牧⒅臒嶙兾坏臋C床。

      技術方案1的機床具有:立柱,其支承主軸,刀具能夠裝配于該主軸;收納箱,其安裝于所述立柱,且收納有電氣零件;散熱片,其設在所述收納箱的、同與所述立柱側相對的相對面連接的一個面,且用于冷卻所述電氣零件;散熱片包覆部,其設在所述收納箱的所述一個面,且包覆所述散熱片;及送風部,其設于所述散熱片包覆部,且用于將空氣送入所述散熱片包覆部的內(nèi)側;該機床的特征在于,具有:突出部,其設于所述散熱片包覆部,且從所述一個面的靠所述立柱側的一端部向所述立柱側突出;及風道部,其設在所述收納箱的所述相對面,且該風道部的一端與所述突出部相抵接,所述風道部用于將從所述突出部流過來的空氣引導到所述收納箱的相對面與所述立柱之間的間隙。

      機床能夠使由送風部送入到散熱片包覆部內(nèi)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空氣經(jīng)由突出部和風道部流動到收納箱的相對面與立柱的背面之間的間隙。因此,機床能夠自行地對立柱背面進行冷卻,因此,能夠抑制因立柱背面?zhèn)鹊木植繙囟壬仙鶎е碌牧⒅臒嶙兾?。機床能夠?qū)⒂伤惋L部送進來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空氣用于冷卻立柱背面,因此,無需再設置其他送風部,能夠節(jié)約成本。

      技術方案2的機床的特征在于,所述收納箱的一個面是與水平面正交的側面,所述收納箱在所述相對面與所述立柱之間具有安裝部,該安裝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將所述收納箱安裝于所述立柱,所述風道部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裝部,所述安裝部具有通氣用孔,從所述風道部流過來的空氣能夠向與所述突出部側相反的那一側流動并穿過該通氣用孔。

      從風道部流過來的空氣能夠穿過在安裝部設置的通氣用孔。安裝部不會妨礙空氣流動,因此,機床能夠使空氣良好地流動到收納箱的前表面與立柱的背面之間的間隙。

      技術方案3的機床的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具有一對被安裝部,該一對被安裝部在所述相對面?zhèn)妊刈笥曳较蚋糸_間隔,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安裝部具有板狀的第一安裝部和板狀的第二安裝部,該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從與所述被安裝部相對的位置向所述立柱側突出,且分別安裝于所述一對被安裝部,所述風道部設在所述突出部的靠所述立柱側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安裝部中位于靠所述突出部側的所述第一安裝部之間,所述通氣用孔設在所述第一安裝部的、位于所述風道部所形成的空間內(nèi)的部分。

      從風道部流過來的空氣能夠穿過在靠突出部側的第一安裝部設置的通氣用孔。因此,機床能夠使空氣良好流動到收納箱的前表面與立柱的背面之間的間隙。

      技術方案4的機床的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片包括多個板狀構件,該多個板狀構件在所述側面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所述送風部設在所述散熱片包覆部中的、比與所述散熱片相對的部分靠下側的位置,所述散熱片包覆部具有排氣口,該排氣口位于比所述送風部靠上側的位置,沿著所述散熱片流動的空氣經(jīng)由該排氣口排出到外部。

      從送風部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的內(nèi)側的空氣能夠沿著散熱片經(jīng)過散熱片并從排氣口排出到外部。因此,機床能夠借助散熱片良好地使電氣零件產(chǎn)生的熱量散發(fā)出去。

      附圖說明

      圖1是機床1的立體圖。

      圖2是安裝有控制箱20的立柱5的立體圖。

      圖3是從左側觀察控制箱20和立柱5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立柱5的立體圖。

      圖5是控制箱20的立體圖。

      圖6是圖3所示的Ⅰ-Ⅰ線向視方向剖視圖。

      圖7是散熱片包覆部30的立體圖。

      圖8是風道側壁60A的立體圖。

      圖9是安裝有控制箱20的立柱5的立體圖(省略了散熱片包覆部30)。

      圖10是圖1所示的機床1的風道部60周圍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11是圖3所示的Ⅱ-Ⅱ線向視方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機床1的左右方向是機床1的X軸方向,機床1的前后方向是機床1的Y軸方向,機床1的上下方向是機床1的Z軸方向。

      機床1具有基座2、立柱5、主軸頭7、主軸8、工作臺裝置10、換刀裝置14、控制箱20等?;?是在Y軸方向上較長的、呈大致長方體狀的金屬制底座。立柱5豎立設置于基座2的上部靠后方位置,呈大致棱柱狀。立柱5在前表面設有Z軸移動機構(省略圖示)。Z軸移動機構具有Z軸滾珠絲杠(省略圖示)、Z軸馬達19和一對Z軸軌道(省略圖示)。一對Z軸軌道沿Z軸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Z軸滾珠絲杠配置在一對Z軸軌道之間。Z軸馬達19的輸出軸與Z軸滾珠絲杠的上端部相連結。主軸頭7在背面?zhèn)染哂新菽?省略圖示)。該螺母與Z軸滾珠絲杠螺紋接合。當Z軸馬達19使Z軸滾珠絲杠旋轉(zhuǎn)時,主軸頭7與螺母一起沿著一對Z軸軌道移動。因此,Z軸移動機構以能夠使主軸頭7沿Z軸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該主軸頭7。

      主軸8以其能夠旋轉(zhuǎn)的方式被支承在主軸頭7的內(nèi)部。主軸8在下部具有裝配孔(省略圖示),能夠?qū)⒌毒?省略圖示)裝配在該裝配孔中。主軸8在主軸馬達18的驅(qū)動下旋轉(zhuǎn)。主軸馬達18設在主軸頭7的上部。立柱5在前表面靠下側位置固定有前面板16。主軸頭7在下部具有Z護罩17。Z護罩17與主軸 頭7一體地升降,在前面板16的前表面滑動。前面板16和Z護罩17能夠防止切屑進入Z軸移動機構內(nèi)。

      工作臺裝置10具有Y軸移動機構(省略圖示)、Y軸移動臺12、X軸移動機構(省略圖示)、工作臺11等。Y軸移動機構設在基座2的上表面靠前側位置,Y軸移動機構具有Y軸滾珠絲杠、Y軸馬達(省略圖示)和一對Y軸軌道等。一對Y軸軌道和Y軸滾珠絲杠沿Y軸方向延伸。一對Y軸軌道在上表面沿Y軸方向引導Y軸移動臺12。Y軸移動臺12呈大致長方體狀,在其底部外表面具有螺母(省略圖示)。該螺母與Y軸滾珠絲杠螺紋接合。當Y軸馬達使Y軸滾珠絲杠旋轉(zhuǎn)時,Y軸移動臺12與螺母一起沿著一對Y軸軌道移動。因此,Y軸移動機構以能夠使Y軸移動臺12沿Y軸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該Y軸移動臺12。

      X軸移動機構設在Y軸移動臺12的上表面,其具有X軸滾珠絲杠(省略圖示)、X軸馬達(省略圖示)和一對X軸軌道(省略圖示)等。X軸軌道和X軸滾珠絲杠沿X軸方向延伸。工作臺11從俯視角度觀察時呈矩形板狀,設在Y軸移動臺12的上表面。工作臺11在底部具有螺母(省略圖示)。該螺母與X軸滾珠絲杠螺紋接合。當X軸馬達使X軸滾珠絲杠旋轉(zhuǎn)時,工作臺11與螺母一起沿著一對X軸軌道移動。因此,X軸移動機構以能夠使工作臺11沿X軸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該工作臺11。工作臺11能夠利用Y軸移動機構、Y軸移動臺12和X軸移動機構在基座2上沿X軸方向和Y軸方向移動。

      換刀裝置14設在主軸頭7的前側,具有圓盤式的刀庫15。刀庫15在外周呈放射狀地保持有多個刀具(省略圖示),并能夠?qū)Q刀指令所指示的刀具定位于換刀位置。換刀指令是根據(jù)NC程序進行指令的。換刀位置為刀庫15的最下部位置。換刀裝置14能夠使裝配于主軸8的刀具與位于換刀位置的刀具互換。

      控制箱20呈大致長方體狀,安裝在立柱5的背面54側??刂葡?0收納有 各種電氣零件。各種電氣零件例如為NC控制基板、DC開關電源、斷路器、換刀裝置14用的逆變器、布線槽、伺服放大器等。NC控制基板能夠控制Z軸馬達19、主軸馬達18、X軸馬達和Y軸馬達,使保持在工作臺11上的工件與裝配于主軸8的刀具相對移動,來對工件實施各種加工。各種加工例如為使用鉆頭、絲錐等進行的鉆孔加工,使用端銑刀等進行的銑削加工等。控制箱20在與立柱5側相反的那一側具有箱門21。操作者例如在對控制箱20進行檢查時將箱門21打開,然后對被收納在控制箱20內(nèi)的各種電氣零件進行檢查、更換、修理等。

      如圖1~圖3所示,控制箱20在外側具有散熱片包覆部30、風扇40、風道部60和線纜罩80。散熱片包覆部30設在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的大致中央處。散熱片包覆部30將在左側面203設置的散熱片部70(參照圖3、圖5)的周圍部位包圍起來。風扇40以固定在左側面203的靠下側位置的狀態(tài)在風扇用開口部352的內(nèi)側插入配置于該風扇用開口部352,該風扇用開口部352設置于散熱片包覆部30。風扇40經(jīng)由風扇用開口部352將空氣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散熱片包覆部30在上部設有排氣口351(參照圖3)。在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自風扇40流動到上方的空氣經(jīng)由該排氣口351排出到外部。散熱片包覆部30在前端側具有突出部37。突出部37從左側面203的前端部向立柱5側即前方突出。

      風道部60設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上的、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與在前表面201的靠左側的位置設置的左側安裝部23之間。自突出部37流經(jīng)風道部60的空氣經(jīng)由在左側安裝部23設置的通氣用孔232(參照圖5)流動到立柱5的背面54與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之間的間隙75。因此,機床1能夠抑制立柱5的背面54側的溫度上升,進而能夠抑制立柱5向前傾這樣的熱變位。線纜罩80設在左側面203的比散熱片包覆部30靠上側的位置,各種線纜被收納在線纜罩80的內(nèi)側,從而能夠保護各種線纜。

      參照圖2、圖4,說明立柱5的構造。立柱5具有前表面51、右側面52、左側面53、背面54、上表面55和底面(省略圖示)。立柱5的前表面51的下端部形成為倒V字狀,從而能夠避免與在基座2的上表面設置的Y軸移動機構相互干擾。立柱5在前表面51具有凹部511、右側軌道支承部512、左側軌道支承部513等。凹部511以從主視角度觀察時呈大致矩形形狀的方式設在前表面511的大致上半部分,并從前表面51向后方凹進去。右側軌道支承部512位于凹部511的右側,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狀,其前端部突出到比前表面51靠前方的位置。左側軌道支承部513位于凹部511的左側,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狀,其前端部突出到比前表面51靠前方的位置。右側軌道支承部512與左側軌道支承部513相互平行。右側軌道支承部512和左側軌道支承部513將一對Z軸軌道分別固定在它們各自的前端面從而支承該一對Z軸軌道。Z軸滾珠絲杠固定在凹部511的內(nèi)側且固定在一對Z軸軌道之間。立柱5在右側面52的下端部具有右側固定部521,在左側面53的下端部具有左側固定部531。右側固定部521自右側面52的下端部向右側突出,并利用螺釘(省略圖示)固定在基座2的上表面的后部靠右側的位置。左側固定部531自左側面53的下端部向左側突出,并利用螺釘(省略圖示)固定在基座2的上表面的后部靠左側的位置。上表面55在從右視角度或左視角度觀察時,隨著從前方朝向后方去向斜下方傾斜。立柱5在背面54的左側一端部設有6個左側被安裝部57,該6個左側被安裝部57沿上下方向以彼此間空開間隔的方式設置。左側被安裝部57自背面54向后方突出,呈大致長方體狀,在其左側面的靠頂端側的位置具有安裝面571。安裝面571在大致中央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固定孔572。立柱5在背面54的右側一端部也設有6個右側被安裝部56,該6個右側被安裝部56沿上下方向以彼此間空開間隔(圖4中僅圖示了位于最上部的一個右側被安裝部)的方式設置。右側被安裝部56與左側被安裝部57同樣地,自背面54向后方突出,呈大致長方體狀,在其右側面的靠頂端側的位置具有安裝面 (省略圖示)。該安裝面在大致中央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固定孔。

      參照圖5、圖6,說明控制箱20的構造。控制箱20呈大致長方體狀,具有前表面201、右側面202、左側面203、背面204、上表面205和底面206??刂葡?0在前表面201具有右側安裝部22和左側安裝部23。右側安裝部22設在前表面201的右側,左側安裝部23設在前表面201的左側,右側安裝部22和左側安裝部23均為這樣的金屬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前方突出,在從側視角度觀察時呈大致長方形形狀。右側安裝部22具有多個固定孔221和一個通氣用孔222。多個固定孔221為圓孔,沿著右側安裝部22的前端部設置。通氣用孔222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設在右側安裝部22中的、與風道部60的風道側壁60A相對應的位置,且沿著右側安裝部22的后端部設置。左側安裝部23也與右側安裝部22同樣地,具有多個固定孔231和一個通氣用孔232。多個固定孔231為圓孔,沿著左側安裝部23的前端部設置。通氣用孔232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設在左側安裝部23中的、與風道部60的風道側壁60A相對應的位置,且沿著左側安裝部23的后端部設置??刂葡?0在前表面201的左端部與左側安裝部23之間具有一對固定孔235和一對固定孔236。一對固定孔235沿左右方向隔開間隔,且位于能夠固定風道側壁60A的上側固定部63(參照圖8、圖9)的部分。一對固定孔236也沿左右方向隔開間隔,且位于能夠固定風道側壁60A的下側固定部64(參照圖8、圖9)的部分。

      控制箱20在左側面203具有散熱片部70和風扇40。散熱片部70設在左側面203的大致中央處。如圖6所示,散熱片部70具有金屬制的框部71和多片散熱片72,該框部71和多片散熱片72形成為一體??虿?1呈沿上下方向貫通的筒狀。散熱片72在框部71內(nèi)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以彼此間空開間隙的方式排列配置。散熱片部70與被收納在控制箱20內(nèi)的電氣零件相連接。電氣零件產(chǎn)生的熱量被傳遞給散熱片部70。由風扇40吸入進來的空氣從下往上在散熱片72之間流動,從而使散熱片72的熱量散發(fā)出去。如 圖5所示,風扇40設在散熱片部70的下方且是靠后方側的位置。風扇40的一例為軸流風扇。風扇40以其與左側面203之間空開間隙的方式被支承。風扇40吸入空氣并朝向左側面203送風。

      參照圖7,說明散熱片包覆部30的構造。散熱片包覆部30安裝在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散熱片包覆部30具有使內(nèi)部空間暴露的開口,從而能夠包覆散熱片部70。散熱片包覆部30具有主體部31、后壁部32、固定部33、前壁部34、底壁部35和封堵部36。主體部31為這樣的金屬板:從左視角度觀察時在上下方向上較長且呈大致長方形形狀,且主體部31與所述開口相對。后壁部32為這樣的金屬板:其自主體部31的后端部向右方折回大致直角的角度并向右方延伸,從后視角度觀察時在上下方向上較為細長且呈大致長方形形狀。固定部33為這樣的金屬板:其自后壁部32的右端部向后方折回大致直角的角度并向后方突出,從左視角度觀察時在上下方向上較為細長且呈大致長方形形狀。固定部33在后端側的上部和下部具有固定孔(省略圖示)。該固定孔在利用螺釘95(參照圖3)將散熱片包覆部30固定于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時使用。

      前壁部34為這樣的金屬板:其自主體部31的前端部向右方折回大致直角的角度并向右方延伸,從主視角度觀察時在上下方向上較為細長且呈大致長方形形狀。封堵部36為這樣的金屬板:其將由前壁部34的上端部與主體部31的上端部所構成的角部封堵起來,從俯視角度觀察時呈大致矩形形狀。散熱片包覆部30在主體部31具有風扇用開口部352、固定孔353和多個排氣口351。多個排氣口351設在主體部31的上端部附近,在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流動到上方的空氣經(jīng)由該多個排氣口351排出到外部。風扇用開口部352設在主體部31的靠下側且是靠后方側的位置,呈大致矩形形狀。風扇40能夠在風扇用開口部352的內(nèi)側插入到該風扇用開口部352中。固定孔353設在由主體部31的前端部與上端部所構成的角部附近。固定孔353在利用螺釘95(參照圖3)將散 熱片包覆部30固定于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時使用。具有上述構造的散熱片包覆部30在前端側具有突出部37。突出部37是在將散熱片包覆部30固定于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的情況下突出到比前表面201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突出部37與前表面201之間形成開口37A。在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流動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空氣經(jīng)由開口37A被引導到風道部60。

      參照圖8,說明風道部60的構造。風道部60由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的一部分和風道側壁60A構成。風道側壁60A安裝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參照圖2、圖10)。風道側壁60A具有主體部61、固定部62、上側固定部63和下側固定部64。主體部61為這樣的金屬板:從主視角度觀察時在上下方向上較長且呈大致長方形形狀。固定部62自主體部61的右端部向前方彎折,且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3個固定孔621,這3個固定孔621等間隔地配置。上側固定部63自主體部61的上端部向后方彎折大致直角的角度,然后其頂端側向上方彎折,從側視角度觀察時上側固定部63呈大致L字狀。上側固定部63在左右兩端側分別具有從主視角度觀察時呈大致U字狀的卡合槽631,即,上側固定部63具有一對卡合槽631。下側固定部64自主體部61的下端部向后方彎折大致直角的角度,然后其頂端側向下方彎折,從側視角度觀察時下側固定部64呈大致倒L字狀。下側固定部64在左右兩端側分別具有從主視角度觀察時呈大致倒U字狀的卡合槽641,即,下側固定部64具有一對卡合槽641。在主體部61與前表面201之間形成空氣流路。

      參照圖9,說明控制箱20相對于立柱5固定的固定構造??刂葡?0的前表面201與立柱5的背面54側(參照圖4)相對。設在前表面201的左側安裝部23從左方與立柱5的左側的6個左側被安裝部57各自的安裝面571(參照圖4)相抵接。設在前表面201的右側安裝部22從右方與立柱5的右側的6個右側被安裝部56各自的安裝面(省略圖示)相抵接。在調(diào)節(jié)好控制箱20相對于立柱5的高度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螺釘90緊固于彼此相對的左側安裝部23的固定孔 231與立柱5側的左側被安裝部57,將螺釘(省略圖示)緊固于彼此相對的右側安裝部22的固定孔221與立柱5側的右側被安裝部56??刂葡?0的前表面201與立柱5的背面54之間彼此不接觸地隔開間隙75相對。因此,控制箱20內(nèi)的電氣零件產(chǎn)生的熱量不會從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直接傳遞給立柱5的背面54。

      參照圖3、圖10,說明散熱片包覆部30的安裝構造。散熱片包覆部30以使內(nèi)部空間暴露的開口側朝向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的狀態(tài)包覆散熱片部70,并且使風扇40在風扇用開口部352的內(nèi)側插入配置于該風扇用開口部352。固定部33與左側面203相抵接。設在固定部33的上部和下部的兩個固定孔(省略圖示)與在左側面203設置的兩個固定孔(省略圖示)相對,且分別利用螺釘95緊固。設在主體部31的固定孔353(參照圖7)與在左側面203設置的固定孔(省略圖示)相對,且利用螺釘95緊固。因此,散熱片包覆部30以將散熱片部70周圍部位包圍起來的狀態(tài)安裝于左側面203。散熱片包覆部30安裝成在散熱片包覆部30的內(nèi)側,散熱片部70的后端部與散熱片包覆部30的后壁部32的內(nèi)表面之間的間隙較小。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從左側面203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突出部37的從左側面203的前端部突出來的突出長度與主體部61和前表面201之間的相隔距離大致相同。因此,突出部37與風道側壁60A緊貼。

      參照圖9、圖10,說明風道側壁60A的安裝構造。上側固定部63的一對卡合槽631與在前表面201設置的一對固定孔235(參照圖5、圖9)相對。螺釘96經(jīng)由一對卡合槽631緊固于一對固定孔235。下側固定部64的一對卡合槽641與在前表面201設置的一對固定孔236(參照圖5、圖9)相對。螺釘97經(jīng)由一對卡合槽641緊固于一對固定孔236。風道側壁60A的固定部62的右側面與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設置的左側安裝部23的左側面相抵接。設在固定部62的3個固定孔621(參照圖8)與在左側安裝部23設置的多個固定孔231中 的3個固定孔231相對,并利用螺釘90緊固。因此,風道側壁60A固定在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與左側安裝部23之間。風道側壁60A的主體部61的左端部與突出部37的前端緊貼。風道部60形成空氣流路。該空氣流路與散熱片包覆部30的開口37A相連通。設在左側安裝部23的通氣用孔232位于風道部60所形成的空氣流路(空間)內(nèi)。

      參照圖3、圖10、圖11,說明從風扇40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的空氣的流動情況。如圖3所示,當機床1(參照圖1)運轉(zhuǎn)時,控制箱20內(nèi)的NC控制基板等各種電氣零件會發(fā)熱,因此,通過使風扇40驅(qū)動從而使電氣零件發(fā)出的熱量散發(fā)出去。風扇40將空氣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從風扇40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的空氣碰到左側面203后呈放射狀流動,但由于散熱片包覆部30,該空氣向上方和前方流動。流動到上方的空氣會經(jīng)過散熱片部70,因此,散熱片部70使從控制箱20傳遞來的熱量散發(fā)到空氣中。經(jīng)過散熱片部70后溫度上升了的空氣從多個排氣口351排到外部。因此,散熱片部70始終與新進來的空氣接觸,因此,能夠提高散熱片部70的散熱效果。

      如圖10、圖11所示,從風扇40的位置流向前方的空氣從突出部37經(jīng)由開口37A流入到風道部60內(nèi)。沿著左側面203向前方流動的空氣在風道部60處改變流向朝向右方,并沿著前表面201向右方流動??諝獯┻^在左側安裝部23設置的通氣用孔232,流動到間隙75。流動到間隙75的空氣經(jīng)由在右側安裝部22設置的通氣用孔222(參照圖5)向右方流出去。因此,在間隙75,始終有新進來的空氣流過來,因此,機床1能夠抑制立柱5的背面54側的溫度上升,進而能夠抑制立柱5向前傾這樣的熱變位。

      機床1使用于冷卻散熱片部70的、由風扇40送進來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空氣從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經(jīng)由風道部60流向立柱5的背面54側。因此,無需追加安裝用于冷卻立柱5的背面54側的其他風扇等,因此,機床1能夠節(jié)約耗電量和零件成本。

      機床1能夠利用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和風道部60使空氣流速不被減弱地以最短的距離將由風扇40送進來的空氣導向立柱5的背面54側。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立柱5的背面54側的溫度上升。而且,機床1使流動到立柱5的背面54側的空氣從右側安裝部22的通氣用孔222向右方流動,因此,能夠始終使新進來的空氣流向立柱5的背面54側。

      在上面的說明中,控制箱2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收納箱,風扇4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送風部,左側安裝部23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一安裝部,右側安裝部2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二安裝部,右側被安裝部56和左側被安裝部57相當于本發(fā)明的一對被安裝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相對面,左側面203相當于本發(fā)明的一個面。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機床1在立柱5的背面54側安裝有控制箱20??刂葡?0收納有NC控制基板等各種電氣零件。控制箱20在左側面203具有散熱片部70、散熱片包覆部30和風扇40。散熱片部70用于冷卻被收納在控制箱20內(nèi)的電氣零件。散熱片包覆部30包覆散熱片部70。風扇40用于將空氣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來進行送風。在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流動的空氣能夠?qū)ι崞?0進行冷卻。散熱片包覆部30具有突出部37。突出部37從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的前端部向立柱5側突出。機床1在前表面201具有風道部60。風道部60與由突出部37和前表面201所形成的開口37A相連通,從而,風道部60能夠?qū)耐怀霾?7流過來的空氣引導到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與立柱5的背面54之間的間隙75。因此,機床1能夠使由風扇40送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內(nèi)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空氣經(jīng)由突出部37和風道部60流向立柱5的背面54側。因此,機床1能夠自行地對立柱5的背面?zhèn)冗M行冷卻,因此,能夠抑制立柱5的背面54側的局部溫度上升,進而能夠抑制立柱5向前傾這樣的熱變位。機床1能夠?qū)⒂娠L扇40送進來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空氣用于冷卻立柱5的背面54,因此,無需追加安裝風扇等。因此,機床1能夠節(jié)約耗電量和零件成本。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具有右側安裝部22和左側安裝部23。右側安裝部22和左側安裝部23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設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與立柱5的背面54之間。風道部60設在突出部37的靠開口37A那一端與左側安裝部23之間。左側安裝部23具有通氣用孔232。從風道部60流過來的空氣向與突出部37側相反的那一側即右方流動并穿過通氣用孔232。因此,左側安裝部23不會妨礙空氣流動,因此,機床1能夠使空氣良好流動到控制箱的前表面201與立柱5的背面54之間的間隙75。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立柱5的背面54具有6個右側被安裝部56和6個左側被安裝部57。右側被安裝部56和左側被安裝部57沿左右方向隔開間隔,且分別沿上下方向設置。設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的右側安裝部22安裝于6個右側被安裝部56,設在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的左側安裝部23安裝于6個左側被安裝部57。風道部60設在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與左側安裝部23之間。左側安裝部23的通氣用孔232設在位于風道部60所形成的空氣流路內(nèi)的部分。從風道部60流過來的空氣能夠經(jīng)由在左側安裝部23設置的通氣用孔232向右方流出去。因此,機床1能夠使空氣良好地流動到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與立柱5的背面54之間的間隙75。

      上述實施方式的散熱片部70具有散熱片72。散熱片72由多個板狀構件構成,其中,該多個板狀構件在左側面203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風扇40設在散熱片包覆部30中的、比與散熱片72相對的部分靠下側的位置。散熱片包覆部30在比風扇40靠上側的位置具有排氣口351。沿著散熱片72流動到上方的空氣經(jīng)由排氣口351排出到外部。機床1能夠使從風扇40吸入到散熱片包覆部30的內(nèi)側的空氣沿著散熱片72經(jīng)過散熱片72并從排氣口351排出到外部。因此,機床1能夠借助散熱片72良好地對發(fā)熱的電氣零件進行冷卻。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形。在上述實施方式中, 將散熱片部70設在了左側面203??刂葡?0的可設置散熱片部70的一個面也可以是右側面202、上表面205、底面206中的任一個面。例如在將散熱片部70設在右側面202的情況下,只要將散熱片包覆部30和風扇40也設在右側面202即可。在該情況下,散熱片包覆部30的突出部37從右側面202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風道部60只要設在突出部37與右側安裝部22之間即可。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右側安裝部22設有通氣用孔222,在左側安裝部23設有通氣用孔232,但是,只要在安裝有風道部60的左側安裝部23設置通氣用孔232即可,也可以省略右側安裝部22的通氣用孔222。在該情況下,從風道部60穿過左側安裝部23的通氣用孔232向右方流出去的空氣將改變流向從而向上方和下方流出去。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右側安裝部22的通氣用孔222和左側安裝部23的通氣用孔232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但也可以是,將多個孔沿上下方向排列起來。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風扇40固定在控制箱20的左側面203,但也可以是,將風扇40直接安裝在散熱片包覆部30的風扇用開口部352。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利用風道側壁60A和控制箱20的前表面201形成了風道部60,但也可以是,將風道側壁形成為筒狀,僅利用風道側壁來形成風道部。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