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的靈敏度的取得對象的像素組(關注像素組),然 后移向步驟410B。另外,作為關注像素組,屬于第一及第二像素組中的未被設為后述的步驟 410B~410G的處理對象的像素組。
[0136] 在步驟410B中,由靈敏度取得部28B設定在步驟410A中設定的關注像素組的關 注行(例如通過關注像素組的中央點的一行),然后移向步驟410C。
[0137] 在步驟410C中,由靈敏度取得部28B取得在步驟410B中設定的關注行的中央部 所包含的多個像素的靈敏度,然后移向步驟410D。
[0138] 在步驟410D中,由校正部28C基于在步驟410C中取得的靈敏度來算出關注行的 中央部所包含的每個像素的靈敏度比,然后移向步驟410E。在此,"靈敏度比"是指實測靈 敏度(在步驟410C中取得的靈敏度)相對于目標靈敏度的比例。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式 中,作為目標靈敏度的一例而采用" 1. 0"。
[0139] 在步驟410E中,由校正部28C基于在步驟410D中算出的靈敏度比,導出關于關注 行的中央部所包含的多個像素的靈敏度的近似直線,然后移向步驟410F。
[0140] 當由校正部28C進行步驟410E的處理時,作為一例如圖17所示,對于第一靈敏度 比曲線(由粗線表示的曲線)P1,導出由單點劃線表示的第一近似直線a 1。另外,作為一 例如圖17所示,對于第二靈敏度比曲線(由細線表示的曲線)Q1,導出由雙點劃線表示的第 二近似直線a 2。
[0141] 第一靈敏度比曲線P1表示第一像素組的關注行所包含的每個像素的靈敏度比的 分布。第二靈敏度比曲線Q1表示第二像素組的關注行所包含的每個像素的靈敏度比的分 布。第一近似直線a 1是對于第一像素組在步驟410D中算出的、與關注行的中央部所包含 的各像素相關的靈敏度比的近似直線。第二近似直線a 2是對于第二像素組在步驟410D 中算出的、與關注行的中央部所包含的各像素相關的靈敏度比的近似直線。
[0142] 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式中,對第一像素組的各像素的靈敏度比進行校正時,作為 設為目標的靈敏度比的一例而設定有圖17所示的目標靈敏度比Y1。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 式中,作為目標靈敏度比Y1的一例而采用"1.0"。
[0143] 在步驟410F中,由校正部28C基于在步驟410E中導出的近似直線而導出靈敏度 校正系數(shù),然后移向步驟410G。在此,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是指用于通過對關注像素組的各像素 的靈敏度進行校正而對從各像素輸出的亮度進行校正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
[0144] 在此,對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的導出步驟的一例進行說明。校正部28C將在步驟410E 中導出的近似直線調整為與目標靈敏度比Y1的距離的平方和為最小的直線(以下稱為"校 正用直線"),并導出調整而得到的校正用直線的從屬變量作為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校正用直 線是一次函數(shù),該一次函數(shù)的傾斜度及截距相當于在步驟410E中導出的下述數(shù)式(1)所表 示的近似直線(一次函數(shù))的調整后的傾斜度及截距。即,采用使數(shù)式(1)所示的近似直線 的從屬變量Z與目標靈敏度比Y1的距離的平方和S(作為一例是下述數(shù)式(2))為最小的 傾斜度a及截距b作為校正用直線的傾斜度及截距。使平方和S最小的傾斜度a及截距b 例如是指通過對下述數(shù)式(3)求解而得到的由下述數(shù)式(4)表示的傾斜度a及截距b。另 外,在數(shù)式(2)中,"K"是目標靈敏度比Y1的值,在數(shù)式(1)~(3)中,"Xi"表示光瞳分割 方向的像素的位置的坐標值,"i"表示"〇"以上且"n - 1"以下的范圍內的整數(shù)。
[0145] Z = aXi+b.....(1) 「ni4fil ("教r登才1 )
[0150] (數(shù)學式3)
[0151]
…? (4 )
[0152] 校正用直線是將由數(shù)式(4)所示的傾斜度a及傾斜度b代入數(shù)式(1)而得到的一 次函數(shù),采用校正用直線的從屬變量作為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即,在各像素的每個位置(Xi) 導出校正用直線的從屬變量作為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
[0153] 在步驟410G中,由校正部28C對于關注像素組,將在步驟410F中導出的靈敏度校 正系數(shù)對應于關注行所包含的每個像素存儲于存儲器26,然后移向步驟410H。
[0154] 在步驟410H中,由校正部28C對是否對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組進行了步驟 410A~410G的處理進行判定。在未對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組進行步驟410A~410G 的處理的情況下,在步驟410H中判定為否定并移向步驟410A。在對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 像素組進行了步驟410A~410G的處理的情況下,在步驟410H中判定為肯定并結束靈敏度 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
[0155] 返回到圖15,在步驟408中,由校正部28C基于關于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 組的關注行存儲于存儲器26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對在步驟404中取得的第一及第二圖像的 亮度進行校正。即,校正部28C通過將第一像素組的關注行所包含的每個像素的靈敏度校 正系數(shù)乘以與第一像素組的每行的對應的像素的靈敏度而對第一圖像的亮度進行校正。另 外,通過將第二像素組的關注行所包含的每個像素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乘以第二像素組的每 行的對應的像素的靈敏度而對第二圖像的亮度進行校正。
[0156] 當由校正部28C進行步驟408的處理時,以行為單位對第一像素組的各像素的靈 敏度比進行校正,圖17所示的第一靈敏度比曲線P1作為一例如圖18所示,被校正為第一 靈敏度比曲線P2 (粗線的曲線)。當對圖17所示的第一靈敏度比曲線P1與圖18所示的第 一靈敏度比曲線P2進行比較時,圖18所示的第一靈敏度比曲線P2比圖17所示的第一靈 敏度比曲線P1近似于目標靈敏度比Y1。
[0157] 另外,當由校正部28C進行步驟408的處理時,以行為單位對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 的靈敏度比進行校正,圖17所示的第二靈敏度比曲線Q1作為一例被校正為圖18所示的第 二靈敏度比曲線Q2 (細線的曲線)。當對圖17所示的第二靈敏度比曲線Q1與圖18所示的 第二靈敏度比曲線Q2進行比較時,圖18所示的第二靈敏度比曲線Q2比圖17所示的第二 靈敏度比曲線Q1近似于目標靈敏度比Y1。
[0158] 另外,作為一例圖18所示的第一靈敏度比曲線P2及第二靈敏度比曲線Q2各自的 中央部所包含的對應的像素間的靈敏度比之差比兩端部所包含的對應的像素間的靈敏度 比之差小。
[0159] 另外,在步驟408中,由校正部28C通過對進行基于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的亮度的校正 而得到的第一及第二圖像的各圖像所包含的總像素的亮度進一步乘以預定系數(shù)(通過進 行數(shù)字增益的調整)而調整第一及第二圖像的亮度。
[0160] 在接下來的步驟412中,由生成部28D生成基于在步驟408中校正了的第一及第 二圖像的左眼圖像及右眼圖像,并基于所生成的左眼圖像及右眼圖像來生成裂像并輸出到 顯示控制部36。當輸入在上述步驟402中輸出的通常圖像及在上述步驟412中輸出的裂像 時,顯示控制部36進行如下控制:使顯示裝置連續(xù)地顯示通常圖像作為動態(tài)圖像,并且在 通常圖像的顯示區(qū)域內連續(xù)地顯示裂像作為動態(tài)圖像。
[0161] 當如此由生成部28D進行上述步驟402、412時,作為一例如圖11A及圖11B所示, 在顯示部213、混合式取景器220中顯示即時預覽圖像。在圖11A及圖11B所示的例子中, 在與作為一例圖12所示的裂像的顯示區(qū)域相當?shù)目?0的內側區(qū)域顯示有裂像,在與通常 圖像的顯示區(qū)域相當?shù)目?0的外側區(qū)域顯示有通常圖像。
[0162] 即,第一及第二像素組根據(jù)框60的尺寸而設置。裂像大致分為:與從第一像素組 輸出的第一圖像對應的左眼圖像的框60的上半部分60A的圖像(視差圖像);和與從第二 像素組輸出的第二圖像對應的右眼圖像的框60的下半部分60B的圖像(視差圖像)。
[0163] 在此,在攝影透鏡16未對焦于與框60內的圖像對應的被攝體的情況下,如圖11A 所示,裂像的上半部分60A的視差圖像與下半部分60B的視差圖像的邊界的圖像在視差產 生方向(作為一例是行方向)上偏移。另外,通常圖像與裂像的邊界的圖像也在視差產生 方向上偏移。這表示產生了相位差,攝影者能夠通過裂像在視覺上識別產生了相位差及視 差產生方向。
[0164] 另一方面,在攝影透鏡16對焦于與框60內的圖像對應的被攝體的情況下,如圖 11B所示,裂像的上半部分60A的視差圖像與下半部分60B的視差圖像的邊界的圖像一致。 另外,通常圖像與裂像的邊界的圖像也一致。這表示未產生相位差,攝影者能夠通過裂像在 視覺上識別未廣生相位差。
[0165] 如此,攝影者能夠通過顯示于顯示裝置的裂像對攝影透鏡16的對焦狀態(tài)進行確 認。另外,在手動對焦模式時,能夠通過手動操作聚焦環(huán)301而使焦點的偏移量(散焦量) 為零。另外,能夠以沒有色彩偏移的彩色圖像分別顯示通常圖像和裂像,能夠通過彩色的裂 像來支援攝影者的手動的聚焦調整。
[0166]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像素組各自的光瞳分割方向上表現(xiàn)為線性的減光特性通過由 校正部28C對像素的靈敏度進行校正而減輕。在由校正部28C對像素的靈敏度進行了校正 的情況下,作為一例如圖19所示,由第一及第二像素組各自的光瞳分割方向的像素的線性 的靈敏度變化引起的右眼圖像及左眼圖像的線性的亮度變化與未對像素的靈敏度進行校 正的情況相比減輕。
[0167]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中,由靈敏度取得部28B 取得第一及第二像素組各自的光瞳分割方向的像素的靈敏度。并且,由校正部28C基于由 靈敏度取得部28B取得的靈敏度,對第一圖像及第二圖像分別導出線性近似的靈敏度校正 系數(shù),并基于所導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對第一及第二圖像的亮度進行校正。因此,本第一實 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與不具有本結構的情況相比,能夠以簡單的結構確保裂像的顯示的 實時性。
[0168] 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中,作為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而采用了使第 一及第二像素組各自的光瞳分割方向的中央部所包含的對應的像素間的靈敏度差比第一 及第二像素組各自的光瞳分割方向的兩端部所包含的對應的像素間的靈敏度差小的靈敏 度校正系數(shù)。因此,本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裂像的與光瞳分 割方向相當?shù)姆较虻闹醒氩克南袼亻g的亮度差與兩端部的亮度差相比減輕。
[0169] 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中,由靈敏度取得部28B取得關注行的中 央部所包含的多個像素的靈敏度,并由校正部28C基于所取得的靈敏度來導出靈敏度校正 系數(shù)。因此,本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與不取得關注行的中央部所包含的像素的靈 敏度的情況相比,能夠高精度地校正裂像的中央部的亮度。
[0170] 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對靈敏度取得部28B取得關注行的中央部所包含 的像素的靈敏度、校正部28C基于與所取得的靈敏度相關的靈敏度比導出近似直線的情況 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靈敏度取得部28B除了取得關注行的 中央部所包含的像素的靈敏度以外,還取得關注行的兩端部所包含的像素的靈敏度,校正 部28C基于與所取得的靈敏度相關的靈敏度比導出近似直線。但是,在該情況下,關注行的 兩端部所包含的像素中的被設為靈敏度取得對象的像素為如下數(shù)量及位置的像素:關注行 的中央部的校正后的靈敏度比之差不是關注行的兩端部的校正后的靈敏度比之差以上。另 外,靈敏度取得對象的像素的數(shù)量及位置例如基于以下來確定:通過用于對使關注行的中 央部的校正后的靈敏度比之差不是關注行的兩端部的靈敏度比之差以上的數(shù)量及位置進 行確定的實驗、模擬等而得到的結果。
[0171] 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以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行的減光特性相同為前 提,基于特定的1行所包含的各像素的靈敏度來求算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并將所求出的靈敏 度校正系數(shù)用于各行所包含的像素的靈敏度的校正,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 以是,對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組的全部行的各行所包含的各像素求算靈敏度校正系 數(shù),并將所求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用于對應的行所包含的像素中的對應的像素的靈敏度的 校正。另外,例如,也可以對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組的每隔預定的行數(shù)的各行所包含 的各像素求算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并將所求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用于對應的行及鄰近的行的 各行所包含的像素中的對應的像素的靈敏度的校正。
[0172] 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未存儲于存儲器44的情 況下進行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滿足預 定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圖16所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從而更新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 作為預定條件,可以列舉如下條件:例如經由操作部14輸入更新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的指示。 除此之外還可以列舉例如作為進行攝像裝置100的維護的時期預定的時期到來這樣的條 件。
[0173] [第二實施方式]
[0174] 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校正部18C基于無視攝像裝置100的光圈值而導 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對圖像的亮度進行校正的情況,但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對基于根據(jù) 光圈值而導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對圖像的亮度進行校正的情況進行說明。另外,在本第二 實施方式中,對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進行了說明的結構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 略說明。
[0175] 圖1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A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 相比,作為一例如圖15所示,代替圖像輸出處理的步驟410而設置步驟420這一點不同。另 外,攝像裝置100A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相比,將預定的多個光圈值(在此 作為一例是F值)的各光圈值與固有的基準靈敏度建立對應這一點不同。將多個光圈值的 各光圈值與不同的基準靈敏度建立對應是為了導出與由于光圈值而不同的靈敏度變化的 傾向對應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
[0176] 例如,在預定的多個光圈值為F2. 0及F5. 6的情況下,作為一例如圖21及圖22所 示,F(xiàn)2. 0的情況下的第一近似直線a 1及第二近似直線a 2的傾斜度與F5. 6的情況下的 第一近似直線a 1及第二近似直線a 2的傾斜度不同。即,F(xiàn)5. 6的情況下的第一近似直線 a 1及第二近似直線a 2的傾斜度比F2. 0的情況下的第一近似直線a 1及第二近似直線 a 2的傾斜度陡(傾斜度的絕對值大)。因此,第一及第二像素組的各像素組的光瞳分割方 向的像素的校正后的靈敏度比的傾向也不同。在圖21及圖22所示的例子中,F(xiàn)5. 6的情況 下的第一及第二像素組各自的光瞳分割方向的像素的校正后的靈敏度比與F2. 0的情況相 比,在光瞳分割方向的兩端部所包含的像素位置,距目標靈敏度比Y1的背離度大。在此所 說的"背離度大"換言之,是指從目標靈敏度比Y1向上凸的程度大(凸起大)。
[0177] 因此,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在F5. 6的情況下用于算出靈敏度比的目標靈敏 度的值的一例,采用比在F2.0的情況下用于算出靈敏度比的目標靈敏度大的值。因此, F5. 6的情況下的目標靈敏度比Y1的值比F2. 0的情況下的目標靈敏度比Y1的值小。另外, 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作為目標靈敏度而采用"1. 186",因此作為F5. 6的情況下的目 標靈敏度比Y1的值的一例而采用"0. 843"(= 1. 0/1. 186)。
[0178] 在圖15所示的圖像輸出處理中,在步驟420中,由圖像處理部28進行作為一例圖 20所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然后移向步驟408。
[0179] 圖20所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與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圖16所 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相比,在代替步驟410D而設置步驟420A這一點不同。
[0180] 在圖20所示的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取得處理中,在步驟420A中,由校正部28C使用與 預定的多個光圈值中的目前設定的光圈值對應的目標靈敏度,算出與關注行的中央部所包 含的各像素相關的靈敏度比。例如,在目前設定的光圈值為F5. 6的情況下,作為目標靈敏 度而使用"1.186"算出靈敏度比。
[0181] 當基于這樣算出的靈敏度比來導出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并基于所導出的靈敏度校正 系數(shù)對關注行所包含的各像素的靈敏度比進行校正時,作為一例如圖23所示,可抑制兩端 部所包含的各像素的靈敏度比背離目標靈敏度比Y1。
[0182] 因此,本第二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100A與不根據(jù)光圈值導出靈敏度校正系數(shù)的 情況相比,能夠抑制由于光圈值而裂像的與光瞳分割方向相當?shù)姆较虻膬啥瞬克南?素的亮度背離作為目標的亮度。
[0183] 另外,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根據(jù)目前設定的光圈值而變更目標靈敏度 的情況,但本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