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表面層(1)、貼合層(2)、膠粘層(3)以及底面層(4),所述貼合層(2)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與表面層(1)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相連接,所述表面層(1)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邊與底面層(4)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相連接,所述底面層(4)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邊與膠粘層(3)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相連接,并且貼合層(2)向表面層(1)的內側彎折,膠粘層(3)向底面層(4)的內側彎折,經彎折后貼合層(2)與膠粘層(3)相對并貼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層(1)包括普通布料(11)以及壓制在普通布料(11)上表面的抗菌層(12),所述抗菌層(12)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PP無紡布10~20份、羧甲基淀粉醚30~40份、蘆薈原液20~30份、納米氧化鋯10~20份、消泡劑1~2份、成膜劑1~2份、防霉劑1~2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羧甲基淀粉醚的取代度為0.5~0.8。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層(1)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10~20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20~30份蘆薈原液中并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00~800℃,攪拌速度為150~200r/r/min,攪拌時間為10~30min;
(2)將10~20份PP無紡布、30~40份羧甲基淀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1~2份消泡劑、1~2份成膜劑以及1~2份防霉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05~115℃;
(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11)的上表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合層(2)包括普通布料(11)以及涂覆在普通布料(11)下表面的柔順層(21),所述柔順層(21)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聚二甲基硅氧烷20~30份、納米石墨10~15份、玻璃纖維3~10份、聚乙烯醇1~5份、硬脂酸鋅5~10份。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纖維為短切玻璃纖維,長度為0.3~1mm。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合層(2)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20~3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10~15份納米石墨、3~10份玻璃纖維、1~5份聚乙烯醇、5~10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50~200r/min,攪拌時間為10~30min;
(2)利用噴涂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涂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干。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膠粘層(3)包括普通布料(11)以及涂覆在普通布料(11)上、下兩個表面的粘合層(31),所述粘合層(31)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水10~20份、乳化劑10~20份、丙烯酰胺3~5份、苯乙烯3~5份、丙烯酸丁酯5~10份、丙烯酸5~10份、過硫酸銨5~10份以及引發(fā)劑1~3份。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膠粘層(3)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向反應瓶中加入10~20份水、10~20份乳化劑、3~5份丙烯酰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3~5份苯乙烯、5~10份丙烯酸丁酯、5~10份丙烯酸制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
(2)向步驟(1)中加入1~3份引發(fā)劑、5~10份過硫酸銨,升溫至60~70℃,保溫1~2h,并將溶液中和至pH=7.5~8;
(3)將步驟(2)中的溶液涂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
10.一種如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所述的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表面層(1)與貼合層(2)形成第一間隙(6),貼合層(2)與膠粘層(3)形成第二間隙(7),膠粘層(3)與底面層(4)形成第三間隙(8);
(2)將待包邊的布料邊沿伸入第二間隙(7)并平整地貼合在第二間隙(7)內;
(3)將帶有縫紉線的縫紉針插入至第一間隙(6)內并向底面層(4)方向縫紉,依次穿過貼合層(2)、膠粘層(3)與底面層(4)進行縫紉完成包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