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車輛車身,特別涉及一種車身前部結構。本發(fā)明還涉及設有上述車身前部結構的車輛。
背景技術:
1、隨著汽車技術的不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日益普及,車輛安全性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對象,而這也就給車身設計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車輛的車身中,車身前部一般具有前機艙、前副車架等骨架結構,這些結構不僅是諸如前置動力總成、前懸架總成,以及空調等部件的承載基礎,同時也是車輛碰撞,尤其是正碰及偏置碰時的主要傳力通道。不過,現(xiàn)有車身前部結構中,前機艙位置在設計上依然存在結構性能較弱,傳力通道較為單一的問題,其難以實現(xiàn)碰撞力的有效傳遞,而會影響整車碰撞安全性能的提升。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旨在提出一種車身前部結構,以有利于提升整車的安全性。
2、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3、一種車身前部結構,包括前機艙;
4、所述前機艙具有分設在左右兩側的前機艙縱梁,設置在各所述前機艙縱梁外側的前輪罩邊梁,以及設置在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的彎折部位之間的前端框架;
5、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的前部均向車輛外側彎折而形成外伸段,各側所述前輪罩邊梁的前端與同側的所述外伸段連接;
6、兩側所述前輪罩邊梁的后端與前風窗下橫梁連接,各側所述前輪罩邊梁與所述前端框架之間均設有斜拉梁,且所述前端框架、所述前風窗下橫梁、以及兩側的所述前輪罩邊梁和所述斜拉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
7、進一步的,各側所述前機艙縱梁的彎折部位均連接有連接支架,所述前機艙還具有與兩側所述連接支架連接的前防撞梁總成;
8、所述前端框架連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總成與所述兩側所述連接支架之間;
9、各側所述前機艙縱梁、所述前輪罩邊梁、所述斜拉梁、所述前端框架和所述連接支架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
10、進一步的,所述前防撞梁總成包括分別與兩側所述連接支架相連的吸能盒,以及與兩側所述吸能盒連接的前防撞梁;
11、所述前端框架包括分設在左右兩側的側支架,以及連接在兩側所述側支架頂端之間的上支架;
12、兩側所述側支架均連接在同側的所述吸能盒與所述連接支架之間,兩側所述斜拉梁連接在所述上支架上。
13、進一步的,兩側所述側支架的底端之間連接有下橫梁,在整車高度方向上,所述下橫梁低于所述前防撞梁設置;和/或,
14、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前端之間沿整車左右方向的距離,大于所述前防撞梁左右兩端之間沿整車左右方向的距離。
15、進一步的,所述前機艙還具有分別連接在各側所述前機艙縱梁和所述前輪罩邊梁之間的前減震塔;
16、兩側所述前減震塔的側部分別設有前加強縱梁,所述前加強縱梁沿所述前減震塔高度方向布置,且兩側所述前加強縱梁的底端通過設于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之間的前機艙下橫梁連接在一起。
17、進一步的,兩側所述連接支架之間連接有支撐橫梁,且所述前機艙下橫梁、所述支撐橫梁,以及兩側的所述前機艙縱梁和所述連接支架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和/或,
18、各側所述前輪罩邊梁的后端具有呈叉開狀設置的第一連接臂和第二連接臂,所述第一連接臂與所述前風窗下橫梁相連,且所述第一連接臂和所述第二連接臂的后端均和同側的a柱連接,并在所述第一連接臂、所述第二連接臂和所述a柱之間圍構形成有潰縮腔。
19、進一步的,各側所述前減震塔的側部分別設有后加強縱梁;
20、各所述后加強縱梁并排布置在同側所述前加強縱梁的后方,且兩側所述后加強縱梁的底端均連接在同側的所述前機艙縱梁上,兩側所述后加強縱梁的頂端通過設于兩側所述前減震塔頂部之間的前機艙上橫梁連接在一起。
21、進一步的,沿整車高度方向由下至上,各側的所述前加強縱梁和所述后加強縱梁之間的距離漸小設置;和/或,
22、所述前機艙上橫梁與前風窗下橫梁之間連接有連接支架,且所述連接支架至少包括分別靠近兩側所述前減震塔設置的側部支架。
23、進一步的,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機艙底部的前副車架;
24、所述前副車架前部左右兩側的安裝點安裝在兩側所述連接支架上,且所述前副車架的前部設有位于兩側所述安裝點之間的副車架前橫梁;
25、所述副車架前橫梁和所述前端框架通過兩側的所述連接支架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
26、進一步的,所述前副車架的中部設有分別與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連接的安裝臂,以及對應設置在兩側所述安裝臂之間的副車架中橫梁;
27、各側所述安裝臂與同側所述后加強縱梁在整車高度方向上銜接設置,且所述前機艙上橫梁、所述副車架中橫梁,以及兩側的所述后加強縱梁和所述前機艙縱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
28、進一步的,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位于前機艙內一側分別設有下傳力梁;
29、各側所述下傳力梁連接在前圍板朝向車頭的一側,且各側所述下傳力梁的一端連接在同側的所述前機艙縱梁上,各側所述下傳力梁的另一端與同側的中通道加強縱梁相連。
30、進一步的,各側所述下傳力梁與同側所述中通道加強縱梁的前端相連,且兩側所述中通道加強縱梁的前端之間連接有連接板。
31、進一步的,兩側所述前機艙縱梁的后端分別連接有扭力盒;
32、各側所述扭力盒的外側與同側的門檻梁及a柱相連,各側所述扭力盒的內側與同側的中通道加強縱梁連接;
33、兩側所述扭力盒之間通過連接件相連,且所述前風窗下橫梁、所述連接件,以及兩側的所述a柱和所述扭力盒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
34、進一步的,兩側所述扭力盒均呈“人”字型,并具有連接在一起的外盒體和內盒體,各側所述外盒體與同側的門檻梁相連,各側所述內盒體與同側的中通道加強縱梁連接,且兩側所述內盒體之間通過所述連接件相連;和/或,
35、所述連接件采用管梁。
36、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勢:
37、本發(fā)明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通過前機艙縱梁前部向外彎折形成外伸段,可使得前機艙縱梁更好地參與小重疊碰撞,能夠利用前機艙縱梁對碰撞力的有效傳遞,提升小重疊碰撞的安全性;同時,通過斜拉梁的設置,以及使得前端框架、前風窗下橫梁、以及兩側的前輪罩邊縱梁和斜拉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也能夠利用環(huán)形結構強度大的特點,增加車身前部前機艙位置的整體剛度,并且有利于碰撞力在前機艙位置的傳遞分散,而有助于提升整車碰撞安全性。
38、此外,通過設置連接支架,可便于前防撞梁總成以及前端框架與前機艙縱梁間的連接,并能夠保證連接的可靠性。前機艙縱梁、前輪罩邊梁、斜拉梁、所述前端框架和所述連接支架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同樣能夠利用環(huán)形結構強度大的特點,增加前端兩側位置的結構強度。前端框架由兩側的側支架與頂部的上支架構成,可簡化前端框架的結構,便于其設計及制備。下橫梁的設置,可在與行人碰撞時,避免行人卷入車底,提高行人安全性,并且也能夠使前端框架和下橫梁連接形成環(huán)形傳力結構,以提升車身前端部位的剛度及碰撞安全性。
39、其次,使得前防撞梁兩端間的距離小于兩側前機艙縱梁前端之間的距離,不僅可使得前機艙縱梁參與小重疊碰撞,且相較于前防撞梁也有著更高的參與度,由此可利用前機艙縱梁對碰撞力的有效傳遞,利于提升小重疊碰撞的安全性,提升整車安全品質。
40、通過前加強縱梁的設置,能夠提升減震塔位置的結構強度,有利于減少減震塔料厚,實現(xiàn)減重,通過前機艙下橫梁的設置,可在兩側前減震塔之間形成橫向連接,可提升車身前部y向剛度。支撐橫梁的設置,也可在兩側連接支架之間形成橫向連接,可提升車身前部y向剛度,通過使前機艙下橫梁、支撐橫梁,以及兩側的前機艙縱梁和連接支架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利用環(huán)形結構強度大的特點,增加前機艙底部中間位置的整體剛度,并且有利于碰撞力在前機艙前端的傳遞分散,以提升整車碰撞安全性。
41、其次,前輪罩邊梁后端設置第一連接臂和第二連接臂,并形成潰縮腔,不僅可增加a柱對前輪罩邊梁的側向支撐,也能夠避免碰撞時在a柱區(qū)域過度疊料,增大a柱侵入量以及擠壓防火墻,可提升碰撞安全。前減震塔側部的后加強縱梁的設置,能夠更好地提升減震塔位置的結構強度,有利于進一步減少減震塔料厚,實現(xiàn)減重;同時,通過前機艙上橫梁的設置,同樣可在兩側前減震塔之間形成橫向連接,以提升車身前部y向剛度。
42、由下至上,前加強縱梁和后加強縱梁之間距離漸小設置,可使得前加強縱梁和后加強縱梁之間整體形成類“人”字型結構,可提高對前減震塔結構的加強效果。在前機艙上橫梁與前風窗下橫梁之間設置連接梁,可增加前圍前側部位的整體剛度,也能夠在前減震塔與前風窗下橫梁之間增加傳力通道,有助于提升整車的安全性。側部梁體靠近前減震塔設置,可在x向上提升對前減震塔的加強能力,有助于增加前減震塔的結構強度。
43、另外,副車架前橫梁和前端框架通過兩側的連接支架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可利用環(huán)形結構強度大的特點,以及借助前副車架增加車輛前部的整體剛度,并有利于碰撞力的傳遞分散,有助于整車安全性的提升。使得前機艙上橫梁、副車架中橫梁以及兩側的后加強縱梁、前機艙縱梁連接成環(huán)形結構,也可利用環(huán)形結構強度大的特點,進一步增加車身前部位置的整體強度,以及有利于碰撞力在前部位置的傳遞分散,由此能夠提升整車的安全性。
44、通過設置連接前機艙縱梁和中通道加強縱梁的下傳力梁,能夠增加前機艙縱梁和中通道之間的連接強度,并且也能夠在前機艙縱梁和中通道之間增加新的傳力通道,有助于碰撞力在兩者之間的傳遞,而利于提升整車的安全性。兩側中通道加強縱梁之間通過連接板連接,可通過連接板的連接作用,增加中通道前端位置的剛度,同時也能夠在兩側中通道加強縱梁之間形成傳力通道,有助于碰撞力在車身左右兩側間的傳遞。
45、兩側扭力盒通過連接件相連,并使得前風窗下橫梁、連接件,以及兩側的a柱和扭力盒連接形成環(huán)形結構,可利用環(huán)形結構強度大的特點,增加前機艙后端的整體剛度,有助于提升前機艙的結構安全性。扭力盒呈“人”字型,可使得前機艙縱梁傳遞而來的碰撞力較為均勻地向左右兩側傳遞,且也能夠使扭力盒的結構強度較高,不易變形,能夠提高扭力盒應用效果。連接件采用管梁,可便于其制備,同時也能夠保證連接件的連接強度。
46、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輛,所述車輛中設有如上所述的車身前部結構。
47、本發(fā)明所述的車輛和上述車身前部結構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