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回路A的冷凍循環(huán)動作與實施方式I不同,但是,風路B內的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與實施方式I的第2運轉模式相同。
[0136]本實施方式2的除濕裝置100中,使第3、第4運轉模式交替地反復。據(jù)此,干燥劑塊7內以及除濕裝置100內的空氣的狀態(tài)變化與在實施方式I中交替地實施第1、第2運轉模式的情況相同。
[0137]在實施方式2中,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的僅僅是第2熱交換器6。因此,只要將在實施方式I中說明了的提高結露的排水性的結構,即,使翅片表面彼此的間隔在1.5mm以上、3.0mm以下這點應用到第2熱交換器6即可。另外,就翅片表面是不具有開口的形狀這點、在翅片表面配置細微的槽或者細孔這點、對翅片表面實施親水處理這點而言,也同樣應用到第2熱交換器6即可。
[0138]另外,在實施方式2中,雖然像實施方式I那樣,不會引起附著在第2熱交換器6的結露水分再蒸發(fā)這樣的問題,但是,提高第2熱交換器6的排水性在提高除濕裝置I的除濕能力這方面有效。即,若在第2熱交換器6的翅片表面產(chǎn)生結露,則在從第3運轉模式向第4運轉模式切換時,存在第2熱交換器6的翅片表面的結露流入干燥劑塊7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干燥劑塊7的保持水分量會因來自原本欲除濕的除濕對象空氣以外的水分而上升,導致對來自除濕對象空氣的水分的吸附性能降低,結果,導致除濕裝置I的能力降低。因而,通過提高第2熱交換器6的排水性,能夠謀求提高除濕能力。另外,若提高第2熱交換器6的排水性,則還可以使第2熱交換器6中的結霜延遲,因此,從這方面看,也是提高第2熱交換器6的排水性有效。
[0139]另外,第3、第4運轉模式的各自的運轉時間的決定方法與實施方式I相同。SP,與實施方式I的第I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同樣地決定第3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與實施方式I的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同樣地決定第4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另外,除濕開始時的吸進空氣的相對濕度只要根據(jù)由溫濕度傳感器50或者溫濕度傳感器50b得到的吸進空氣的狀態(tài)求出即可。
[0140]如上面說明的那樣,根據(jù)實施方式2,能夠得到與實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S卩,在能夠構成將干燥劑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凍循環(huán)的冷卻作用組合的高性能的除濕裝置100的基礎上,能夠高密度安裝風路結構,且能夠使之簡潔,能夠使裝置緊湊化,且能夠以低成本制造。
[0141]另外,在實施方式I或實施方式2中,根據(jù)由溫濕度傳感器50、溫濕度傳感器50b得到的吸進空氣的狀態(tài)求出吸進空氣的相對濕度,但是,只要是能夠推算相對濕度的裝置,則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傳感構件。例如,也可以采用直接計量相對濕度的傳感器、由計量露點溫度的傳感器推算相對濕度等手段。溫濕度傳感器50以及溫濕度傳感器50b作為本發(fā)明的狀態(tài)檢測裝置發(fā)揮功能。另外,用于低壓壓力、高壓壓力的計量的檢測傳感器也像上述那樣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狀態(tài)檢測裝置。
[0142]附圖標記說明
[0143]1:除濕裝置;2:壓縮機;3:四通閥;4:第I熱交換器;5:膨脹閥;6:第2熱交換器;7:干燥劑塊;8:送風機;8b:送風機;10:框體;11:壁面;20:風路室;20a:吸進口(吸入吹出口 ) ;20b:吹出口(吸入吹出口 ) ;30:機械室;40:排水盤;41:水路;42:排水箱;50:溫濕度傳感器;50b:溫濕度傳感器;60:控制裝置;100:除濕裝置;200:傳熱管;201a:翅片(平滑);201b:翅片(有切起部);201c:翅片(有多個切起部);202:槽;300:傳熱管;301:翅片;302 -M -Λ:制冷劑回路;B:風路。
【主權項】
1.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供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其由制冷劑配管依次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I熱交換器、減壓構件以及第2熱交換器; 風路,其串聯(lián)地配置了上述第I熱交換器、能夠進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劑材以及上述第2熱交換器;和 送風裝置,其被設置在上述風路內,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在上述風路內流動,上述第1、第2熱交換器具有空開間隔被并聯(lián)地配置成使空氣通過的多個翅片,上述多個翅片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間隔被構成為1.5mm以上、3.0mm以下, 所述除濕裝置進行除濕運轉,上述除濕運轉通過上述流路切換裝置的流路切換交替地切換第I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在上述第I運轉模式中,上述第I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或者散熱器動作,且上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動作,對被上述干燥劑材保持的水分進行解吸;在上述第2運轉模式中,上述第I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動作,且上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或者散熱器動作,上述干燥劑材從在上述風路通過的空氣中吸附水分。2.—種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供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其由制冷劑配管依次連接壓縮機、作為冷凝器發(fā)揮功能的第I熱交換器、減壓裝置以及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的第2熱交換器; 風路,其串聯(lián)地配置了上述第I熱交換器、能夠進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劑材以及上述第2熱交換器;和 送風裝置,其被設置在上述風路內,能夠在第I方向和第2方向送風,上述第I方向為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按照上述第I熱交換器、上述干燥劑材以及上述第2熱交換器的順序流動的方向;上述第2方向為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按照上述第2熱交換器、上述干燥劑材以及上述第I熱交換器的順序流動的方向, 上述第2熱交換器具有空開間隔被并聯(lián)地配置成使空氣通過的多個翅片,上述多個翅片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間隔被構成為1.5mm以上、3.0mm以下, 所述除濕裝置進行除濕運轉,上述除濕運轉交替地切換第I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在上述第I運轉模式中,通過上述送風裝置使空氣在上述第I方向流動,并對被上述干燥劑材保持的水分進行解吸;在上述第2運轉模式中,通過上述送風裝置使空氣在上述第2方向流動,上述干燥劑材從在上述風路通過的空氣中吸附水分。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熱交換器的上述翅片表面是不具有開口的形狀。4.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2熱交換器的上述翅片表面,配置有將附著在上述翅片表面的結露在重力方向排水的細微的槽或者沒有將上述翅片貫通的細孔。5.如權利要求1、從屬于權利要求1的權利要求3或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熱交換器以及上述第2熱交換器的每一個具有包括上述多個翅片和將上述多個翅片貫通的多個傳熱管的結構, 上述多個傳熱管向相對于空氣通過方向垂直方向的級方向配置多級,且在上述空氣通過方向排列I列或者多列, 上述第I熱交換器的上述傳熱管的列數(shù)比上述第2熱交換器的上述傳熱管的列數(shù)多,上述第I熱交換器的上述多個翅片的配置間隔為上述第2熱交換器的上述多個翅片的配置間隔以上。6.如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劑是與R410A相比氣體比熱容比高的制冷劑。7.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檢測從上述除濕對象空間吸入到上述風路內的吸進空氣的狀態(tài)的狀態(tài)檢測裝置,根據(jù)由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檢測到的狀態(tài),決定上述第I運轉模式和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各自的運轉時間。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是檢測相對濕度的裝置, 預先設定上述吸進空氣的相對濕度為預先設定了的基準相對濕度時的上述各運轉模式的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 當在除濕運轉開始時,由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檢測了的上述吸進空氣的相對濕度比上述基準相對濕度高的情況下,將上述第I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I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長,且將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2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短, 當在除濕運轉開始時,由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檢測了的上述吸進空氣相對濕度比上述基準相對濕度低的情況下,將上述第I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I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短,且將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2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長。9.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檢測上述制冷劑回路的運轉狀態(tài)的狀態(tài)檢測裝置, 根據(jù)由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檢測到的狀態(tài),決定上述第I運轉模式和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各自的運轉時間。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是檢測上述制冷劑回路的低壓壓力或者高壓壓力的裝置, 當在除濕運轉開始時,由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檢測了的低壓壓力或者高壓壓力比預先決定的低壓基準值或者高壓基準值高的情況下,將上述第I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I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長,且將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2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短, 當在除濕運轉開始時,由上述狀態(tài)檢測裝置檢測了的低壓壓力或者高壓壓力比預先決定的低壓基準值或者高壓基準值低的情況下,將上述第I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I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短,且將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得比上述第2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長。11.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個預先設定的時間切換上述第I運轉模式和上述第2運轉模式。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檢測上述第I熱交換器中的結霜的結霜檢測裝置, 當在上述第2運轉模式中,由上述結霜檢測裝置檢測到結霜的情況下,即使在上述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結束前,也向上述第I運轉模式切換。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除濕裝置串聯(lián)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4)、干燥劑塊(7)以及第2熱交換器(6)。而且,在除濕運轉中交替地反復進行第1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在上述第1運轉模式中,使第1熱交換器(4)作為冷凝器或者散熱器動作,且第2熱交換器(6)作為蒸發(fā)器動作,在上述第2運轉模式中,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動作,且第2熱交換器(6)作為冷凝器或者散熱器動作。另外,通過使第1熱交換器(4)和第2熱交換器(6)的各自的多個翅片(201a)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間隔在1.5mm以上、3.0mm以下,提高翅片表面的結露的排水性,降低翅片表面的結露的滯留量,使除濕量增加。
【IPC分類】F24F3/14, B01D53/26
【公開號】CN105228726
【申請?zhí)枴緾N201380075911
【發(fā)明人】伊藤慎一, 畝崎史武, 濱田守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3年4月24日
【公告號】EP2990093A1, US20160061475, WO2014174623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