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具體涉及一種內燃機活塞冷卻噴嘴結構。
背景技術:
.
近年來,隨著對發(fā)動機性能的不斷掛挖掘,活塞組件的熱負荷隨之提升。為避免發(fā)動機活塞組件因高溫失效,越來越多的內燃機采用活塞冷卻噴嘴,通過活塞冷卻噴嘴向活塞內腔噴射冷卻油,達到冷卻活塞、潤滑活塞銷的目的。
眾所周知,對于使用普通機油泵和活塞冷卻噴嘴的發(fā)動機來說,隨著發(fā)動機轉速的升高,主油道的壓力和活塞組件的機械負荷與熱負荷也隨之增加,這就要求活塞冷卻噴嘴要盡可能的覆蓋發(fā)動機整個轉速范圍,并且要求在低速時,少量噴油,以保證其他運動摩擦副的潤滑,在高速時,大量噴油,以保證活塞的充分冷卻。
現有活塞冷卻噴嘴由于結構限制,噴嘴噴管末端管口直徑一定,在噴嘴開啟后,噴嘴噴射流量變化小,不能完全貼合實際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燃機活塞冷卻噴嘴結構,在滿足內燃機各運動摩擦副的油道壓力前提下,使其噴油量盡可能滿足發(fā)動機各轉速下的活塞冷卻需求。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
在其中一個方案中,一種內燃機活塞冷卻噴嘴結構,包括噴嘴本體,該本體的內部形成為一上下貫通的空腔,所述空腔設置為一階梯孔;所述空腔內從上自下依次設置有一限位塊、一彈簧與一柱塞;所述彈簧的上端與所述限位塊固定連接,下端連接所述柱塞;所述彈簧為壓縮狀態(tài)并使所述柱塞下表面貼緊所述階梯孔的臺階面;所述本體的兩側分別設有一連通空腔的噴管a和噴管b,所述噴管b的高度高于所述噴管a的高度。
在另一個方案中,一種內燃機活塞冷卻噴嘴結構包括噴嘴本體,該本體的內部形成為一上下貫通的空腔,所述空腔設置為一階梯孔;所述空腔內從上自下依次設置有一限位塊、兩根平行設置的彈簧以及一柱塞;每根彈簧的上端均與所述限位塊固定連接,其中一根彈簧的下端連接所述柱塞,另一根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柱塞分離;連接所述柱塞的彈簧為壓縮狀態(tài)并使所述柱塞下表面貼緊所述階梯孔的臺階面;所述本體的兩側分別設有一連通空腔的噴管a和噴管b,所述噴管b的高度高于所述噴管a的高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空腔的下部與外界連通處形成本體的進油口。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階梯孔具有第一臺階面、第二臺階面以及第三臺階面;所述噴管a和噴管b與空腔的連通處均位于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之間;所述柱塞的下表面貼緊所述階梯孔的第二臺階面;所述限位塊下表面與所述第一臺階面過盈配合。優(yōu)選的,所述限位塊內設有一連通空腔和外部環(huán)境的通孔。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的外部套設有一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下方并同時位于所述本體外部設有一密封圈。優(yōu)選的,所述限位板通過設置腰孔以供所述本體穿過。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與所述柱塞接觸的孔壁設置為導向面。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內燃機活塞冷卻噴嘴結構,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噴嘴本體側部連接有兩根噴管,噴管a和噴管b,并與所述貫穿空腔連通,相對于僅有一個噴管的活塞冷卻噴嘴來說,在低轉速時,噴嘴可以提前開啟,介入活塞冷卻,在高轉速時,噴嘴流量增加,增大活塞冷卻,極大地改善了活塞的冷卻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為本發(fā)明中本體中去掉彈簧后的剖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中數字表示:
1、本體 2、限位塊 3、彈簧 4、柱塞 5、第一臺階面
6、第二臺階面 7、第三臺階面 8、進油口 9、噴管a
10、噴管b 11、彈簧a 12、彈簧b 13、限位板
14、密封圈 15、通孔 16、空腔 17、導向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實施例一:
圖1和2所示,一種內燃機活塞冷卻噴嘴結構,包括噴嘴本體1,該本體1的內部形成為一上下貫通的空腔16,所述空腔16設置為一階梯孔;所述空腔16內從上自下依次設置有一限位塊2、一彈簧3與一柱塞4;所述彈簧3的上端與所述限位塊2固定連接,下端連接所述柱塞4;所述彈簧3為壓縮狀態(tài)并使所述柱塞4下表面貼緊所述階梯孔的臺階面;所述本體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連通空腔16的噴管a9和噴管b10,所述噴管b10的高度高于所述噴管a9的高度。所述空腔16的下部與外界連通處形成本體1的進油口8。
所述階梯孔具有第一臺階面5、第二臺階面6以及第三臺階面7;所述噴管a9和噴管b10與空腔16的連通處均位于第一臺階面5和第二臺階面6之間;所述柱塞4的下表面貼緊所述階梯孔的第二臺階面6,第二臺階面6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柱塞4與第二臺階面6相抵接時,彈簧3處于壓縮狀態(tài),以提升柱塞4的初始堵塞力;所述限位塊2下表面與所述第一臺階面5過盈配合。
所述限位塊2內設有一連通空腔16和外部環(huán)境的通孔15,通過此設置,柱塞4就無需壓縮貫穿空腔16內的空氣,以此全程降低冷卻油擠壓柱塞4所需的壓力。
所述本體1的外部套設有一限位板13,所述限位板13的下方并同時位于所述本體1外部設有一密封圈14,密封圈14可以設置于噴嘴本體1外壁上的臺階處,也可在噴嘴本體1的外壁上開設專用槽,密封圈14套接于該專用槽中,密封圈14提升噴嘴本體13與發(fā)動機連接的密封性能。
所述限位板13通過設置腰孔(圖中未標出)以供所述本體1穿過。實施時通過螺釘將限位板13與本體1一體連接,固定螺釘可以設置于腰形孔中的不同位置,腰孔使得噴嘴本體1的固定位置能夠微調。通限位板13與噴嘴本體1可以為一體式結構,也可以為非一體式結構,本方案優(yōu)選一體結構,一體式結構連接強度更強,在保證與發(fā)動機的連接和固定強度的前提下使得限位板13能夠做的更薄和更小。
所述本體1與所述柱塞4接觸的孔壁設置為導向面17。導向面17與柱塞4外圓面配合工作,一方面起到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在冷卻油的潤滑作用下起到密封潤滑油的作用。在發(fā)動機運行過程中,柱塞4在其行程內反復的來回移動。
實施原理:噴嘴本體1呈柱狀或筒狀結構,限位板13用于封閉貫穿空腔16的一端,彈簧3一端固定于限位板13上,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柱塞4,柱塞4遠離彈簧3的一端堵于進油口中,噴管a9與噴管b10與空腔16的中部連通,進油口8、空腔16以及噴管a9與噴管b10連成冷卻油的噴射通道,保持輕微壓縮狀態(tài),柱塞4封閉了進油口8,冷卻油無法由進油口8通過貫穿空腔16并由噴管a9與噴管b10噴射而出,此時活塞冷卻噴嘴無法噴射冷卻油冷卻活塞,隨發(fā)動機轉速由低到高,油道中冷卻油壓力逐漸增大,冷卻油加壓后擠壓柱塞4以持續(xù)壓縮彈簧3。當發(fā)動機轉速升至一定范圍時,柱塞4向限位塊2方向移動到噴管a9與噴管b10之間,此時冷卻油進入貫穿空腔16,并由噴管a9噴出;當發(fā)動機轉速繼續(xù)升高,彈簧3繼續(xù)受到壓縮,當柱塞4運行到噴管b10與限位塊2之間時,此時冷卻油同時從噴管a9與噴管b10噴出。
實施例二:
圖1和3所示,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不同在于,本實施例中,本體1內的空腔16內設有兩個彈簧。彈簧a11和彈簧b12,彈簧a11和彈簧b12的上端均與所述限位塊2固定連接,其中彈簧a11的下端連接所述柱塞4,彈簧b12的下端與所述柱塞4分離。
實施原理:彈簧a11與彈簧b12的一端固定于限位板13上,彈簧a11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柱塞4,柱塞4遠離彈簧a11的一端堵于進油口8中,彈簧a11處于輕微壓縮狀態(tài),柱9封閉了進油口8,冷卻油無法由進油口8通過空腔16并由噴管a9與噴管b10噴射而出,此時活塞冷卻噴嘴無法噴射冷卻油冷卻活塞,隨發(fā)動機轉速由低到高,油道中冷卻油壓力逐漸增大,冷卻油加壓后擠壓柱塞4以持續(xù)壓縮彈簧a11。當發(fā)動機轉速升至一定范圍時,柱塞4向限位塊2方向移動到噴管a9與噴管b10之間,此時冷卻油進入貫穿空腔16,并由噴管a9噴出;當發(fā)動機轉速繼續(xù)升高,彈簧a11和彈簧b12同時受到壓縮,當柱塞4運行到噴管b10與限位塊2之間,此時冷卻油同時從噴管a9與噴管b10噴出。
在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中,彈簧的設置使油道內冷卻油在壓力變化下,導致柱塞4的行程不同,進一步,確保噴管a9與噴管b10的開啟冷卻油壓力差。
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