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到光電集成電路領(lǐng)域,特別涉及到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常用的光電集成電路引線框架,由于光電集成電路芯片面積較大,所以只能粘結(jié)在框架側(cè)面,采用側(cè)面感光的形式,感光形式單一。如果想采用頂部感光的形式,需要在框架頂部形成較大面積的橫截面,但受制于材料特性,承受壓力過大容易彎曲斷裂,無法直接沖壓出面積較大的橫截面,因此光電集成電路芯片很少采用頂部感光方式。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用來解決目前光電集成電路中感光形式單一,只能側(cè)面感光,無法頂部感光技術(shù)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包括: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第三引腳3及底座4;所述第一引腳1、所述第二引腳2和所述第三引腳3分別位于所述底座4上;所述第二引腳2位于所述第一引腳1和所述第三引腳3之間;所述第二引腳2頂部設(shè)置有U型的平臺5;所述平臺5用于放置芯片,所述第一引腳1、所述第二引腳2和所述第三引腳3分別與芯片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腳1、所述第三引腳3和所述第二引腳2上所述平臺5處于同一平面。
進一步地,還包括連接線6,所述連接線6分別與所述第一引腳1、所述第二引腳2及所述第三引腳3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4的中間設(shè)置有用于標識每個框架的通孔7。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將引線框架中間引腳通過折彎沖壓的方式,形成U型平臺,這個U型平臺的水平面面積足夠大,可以將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粘結(jié)在平面上,實現(xiàn)頂部感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第二引腳側(cè)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成品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包括: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第三引腳3及底座4。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和第三引腳3分別位于底座4上,在本實施例中底座4的中間設(shè)置有用于標識每個框架的通孔7。第二引腳2位于第一引腳1和第三引腳3之間,第二引腳2頂部通過折彎沖壓的方式形成U型的平臺5,平臺5用于放置芯片。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和第三引腳3分別與芯片電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和第三引腳3上的平臺5處于同一平面,采用這樣的設(shè)計便于芯片與第一引腳1和第二引腳2的連接,同時也節(jié)省了連接需要的電線。在本實施中引線框架的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和第三引腳3之間通過連接線6連在一起,這樣便于引線框架的生產(chǎn)。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光電集成電路芯片的引線框架生產(chǎn)及工作原理做具體說明。該引線框架采用蝕刻的方式在線路板上做成框架,一個線路板上能做成多個引線框架,每個引線框架由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第三引腳3和底座4組成,同時每個引腳之間通過連接線6連接在一起。在使用過程中把每個引線框架通過底座4上的通孔7區(qū)別后分開,然后把芯片放在第二引腳2的U型平臺5上,芯片通過電線分別與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第三引腳3連接,接著用透明的封裝材料將芯片與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第三引腳3連接部分封裝起來。在集成電路中需要使用芯片時,只需要把底座4剪掉,第一引腳1、第二引腳2和第三引腳3之間的連接線6剪開后,把該裝置安裝在集成電路中。
最后所應(yīng)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應(yīng)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yīng)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