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抵接上側帶組件A,并且被保持在加壓位置。
[0079]在此,通過加壓輥121朝向驅動輥131壓接到加壓帶120,在與驅動輥131跟加壓輥121對置的側部相對的側部處,在驅動輥131上產生大約數(shù)百微米的彎曲變形。驅動輥131的這種彎曲變形構成了在定影夾持部N的長邊中央部分處的凹陷成因。為了消除這種凹陷,驅動輥131或者驅動輥131和加壓輥121兩者被形成為冠形,以使得由驅動輥131和加壓輥121提供的夾持部的形狀基本為直線。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輥131形成為300μπι的正常冠形。
[0080]此外,加壓凸輪軸307旋轉至第二旋轉角位置并且停止,以使得偏心加壓凸輪308的大隆起部分指向下并且小隆起部分對應于下框架的下表面,以便降低下側帶組件B。即,下側帶組件B對上側帶組件A的壓力被消除,并且下側帶組件B以非接觸和預定的隔開方式被保持在與上側帶組件A隔開的隔開位置,如圖5所示。
[0081]在此,通過圖8的分圖(a)的控制流程圖和圖8的分圖(b)的控制系統(tǒng)的方塊圖,描述下側帶組件B的豎直運動控制。下側帶組件B通常被保持在如圖5所示的隔開位置。通過來自CPU 10的加壓指令〈S13-001〉,加壓馬達302沿著CW方向旋轉N圈,所述N圈為預定轉數(shù)〈SI3-002〉,以使加壓凸輪軸307被驅動旋轉半圈。
[0082]結果,偏心加壓凸輪308的角位置從圖5的第二旋轉角位置改變至圖4和圖6的第一旋轉角位置,以使下側帶組件B升高并且旋轉地運動,且加壓輥121和加壓襯墊125運動到加壓位置〈S13-002〉。即,加壓輥121和加壓襯墊125經由定影帶105以預定的接觸壓力朝向上側帶組件A的驅動輥131和襯墊式支撐件137壓接加壓帶120。結果,在定影帶105和加壓帶120之間形成定影夾持部N,所述定影夾持部N相對于片材給送方向V具有預定寬度〈S13-004>。
[0083]此外,在下側帶組件B通常通過來自CPU10的加壓指令而被保持在圖5所示的隔開位置的狀態(tài)下〈S13-005〉,加壓馬達302沿著CCW方向旋轉N圈,所述N圈是預定轉數(shù)〈S13-006>。結果,加壓凸輪軸307被驅動旋轉半圈,以使得偏心加壓凸輪308的角位置從圖4和圖6的第一旋轉角位置改變至圖5的第二旋轉角位置。即,下側帶組件B降低并且旋轉地運動,以使得加壓輥121和加壓襯墊125運動到隔開位置〈S13-008〉。結果,消除所形成的定影夾持部N〈S13-009>o
[0084]3)定影操作和溫度控制
[0085]參照圖10的分圖(a)的控制流程圖和圖10的分圖(b)的控制系統(tǒng)的方塊圖描述定影裝置100的定影操作。在定影裝置100的待機狀態(tài)期間,下側帶組件B被保持在圖5的隔開位置。驅動馬達301的驅動被停止,并且還停止向IH加熱器170供應電能。
[0086]CPU 10根據(jù)打印作業(yè)開始信號的輸入來啟動預定的成像順序控制。相對于定影裝置100,在預定的控制時刻,經由馬達驅動器302D驅動加壓馬達302,并且驅動加壓凸輪軸307旋轉半圈,以使下側帶組件B從圖5的隔開位置運動到圖4的加壓位置。結果,在定影帶105和加壓帶120之間形成定影夾持部N〈S16-001>。
[0087]接下來,CPU 10經由馬達驅動器301D對驅動馬達301進行驅動,以便將驅動力輸入到驅動輸入齒輪G。結果,如上所述地驅動上側帶組件A的驅動輥131,以便啟動定影帶105的旋轉。
[0088]此外,還經由驅動齒輪系(未示出)將驅動輸入齒輪G(圖6)的旋轉力傳遞到下側帶組件B的加壓帶120,從而沿著圖4的箭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地驅動加壓輥121。隨著加壓輥121的旋轉并且通過旋轉定影帶105帶來的摩擦力,沿著圖4的箭頭的逆時針方向啟動加壓帶120的旋轉〈S16-002〉。定影帶105和加壓帶120的運動方向在定影夾持部N處是相同的,并且它們的運動速度也基本相同。
[0089]接下來,CPU 10經由加熱器控制器170C(圖10的分圖(b))和加熱器驅動器170D將電力供應到IH加熱器170,以便通過電磁感應加熱來加熱旋轉的定影帶105,從而將定影帶溫度升高到預定的目標溫度,以實現(xiàn)溫度控制。即,CPU 10根據(jù)將傳送通過定影裝置100的片材S的基重或者類型來啟動溫度控制,以使定影帶105的溫度升高至介于140 °C至200 °C范圍內的目標溫度并且隨后保持在目標溫度下〈S16-003〉。
[0090]然后,在形成定影夾持部N的狀態(tài)下,定影帶105和加壓帶120的旋轉以及定影帶105的溫度升高和溫度控制得以實現(xiàn),在其表面上形成有未定影的調色劑圖像t的片材S(圖4)從成像站被引導到定影裝置100中。由設置在定影裝置100的片材入口部分處的入口引導件184引導片材S進入定影夾持部N,所述定影夾持部N是處于定影帶105和加壓帶120之間的壓接部分。入口引導件184設有包括光電遮斷器的標記傳感器185,以使標記傳感器185檢測片材S的通過時間。
[0091]片材S的圖像承載表面與定影帶105相對,片材S的與圖像承載表面相反的表面與加壓帶120相對,在此狀態(tài)下,片材S在定影夾持部N處被夾持和給送。然后,通過定影帶105的加熱和夾持壓力將未定影的調色劑圖像t定影為片材表面上的定影圖像。已經通過定影夾持部N的片材S從定影帶105的表面分離并且從片材出口側離開定影裝置100,然后通過排出輥對20被給送和排出到排出托盤21上(圖1)。
[0092]然后,當在預定的單張片材或者多張連續(xù)片材的打印作業(yè)中結束片材S的給送時,CPU 10結束定影帶105的加熱和溫度控制并且切斷對IH加熱器170的電力供應〈S16-004〉。此外,關閉驅動馬達301,以使定影帶101和加壓帶120停止旋轉〈S16-005〉。
[0093]此外,CPU 10經由馬達驅動器302D驅動加壓馬達302以使加壓凸輪軸旋轉半圈,從而使下側帶組件B從圖4的加壓位置運動到圖5的隔開位置。由此,消除了定影帶105和加壓帶120之間的定影夾持部N〈S16-006>。在此狀態(tài)下,CPU 10等待后續(xù)打印作業(yè)開始信號的輸入。
[0094]在此,通過圖9的分圖(a)的控制流程圖和圖9的分圖(b)的控制系統(tǒng)的方塊圖,描述定影帶105的溫度控制。在上側帶組件A中設有作為溫度檢測構件的熱敏電阻220,以用于檢測定影帶105的表面溫度。CPU 10根據(jù)打印作業(yè)開始信號的輸入而在預定的控制時刻經由加熱器控制器170C和加熱器驅動器170D將電力供應到IH加熱器170〈S17-001>。通過由IH加熱器170進行電磁感應加熱而使定影帶105升溫。
[0095]由熱敏電阻220檢測定影帶105的溫度,并且檢測溫度信息(關于溫度的電子信息)被輸入到CPU 10中。在由熱敏電阻220檢測到的檢測溫度不低于預定值(目標溫度)時,CPU10停止對IH加熱器170的電力供應。此后,在由熱敏電阻220檢測到的檢測溫度低于預定值時〈S17-004的結論為否〉,CPU 10恢復對IH加熱器170的電力供應〈S17-001〉。
[0096]通過重復上述步驟〈S17-001〉至〈S17-004〉,定影帶105的溫度受控并且被保持在預定的目標溫度下。然后,執(zhí)行上述的定影帶溫度控制,直到預定的單張片材或者多張連續(xù)片材的打印作業(yè)結束為止〈S17-005〉。
[0097]4)帶移位控制機構
[0098]定影帶105在其旋轉過程期間產生如下的現(xiàn)象:定影帶105運動,以便相對于垂直于片材給送方向V的寬度方向朝向一側或者另一側移位(帶的移位運動)。而且,與定影帶105壓接以形成定影夾持部N的加壓帶120隨定影帶105—起移位和運動。
[0099]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擺動型移位控制使定影帶105的該移位運動穩(wěn)定在預定的移位范圍內。擺動型移動控制的方法使得在檢測到帶位置從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運動預定量的情況下,轉向輥132沿著與定影帶105的移位運動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通過重復該擺動型移位控制,定影帶105沿著寬度方向周期性地從一側運動到另一側,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控制定影帶105的移位運動。即,定影帶105構造成能夠沿著垂直于片材S的給送方向V的方向往復運動。
[0100]在上側帶組件A中,在定影帶105的左側(前側)朝向轉向輥132的位置處,設有用于檢測定影帶端部部分位置的傳感器部分(未示出)XPU 10通過該傳感器部分檢測定影帶105的端部部分位置(帶移位運動位置),并且根據(jù)該端部部分位置使步進馬達155沿著正常旋轉方向(CW)或者相反的旋轉方向(CCW)旋轉預定的轉數(shù)。
[0101]由此,經由圖5和圖6的上述機構157、152、161、151,左側轉向輥支撐臂154圍繞軸131a向上或向下地、旋轉地運動預定的控制量。與此相關地,轉向輥132的傾斜度改變,從而實現(xiàn)定影帶105的移位控制。
[0102]5)定影帶粗化機構
[0103]接下來,將使用圖1描述粗化機構(表面性質恢復機構),其用于執(zhí)行定影帶105的表面性質恢復。在本實施例中,在上側帶單元A的驅動輥131上方設有作為可旋轉擦拭構件的加壓輥400(粗化構件),其用于通過刮擦(擦拭)定影帶105的外表面以擦拭(粗化)定影帶105的外表面而恢復(修復)定影帶105的表面性質。如上所述,該粗化輥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效:定影帶在片材的寬度方向的兩個端部中的每一個端部處接觸到邊緣部分的部分在其表面處與其他部分相比被部分地粗化。
[0104]S卩,粗化輥在相對于長邊(寬度)方向的基本全部區(qū)域上擦拭定影帶,由此在表面被部分粗化的部分和表面未被部分粗化的部分之間實現(xiàn)基本相同的表面粗糙度,以使退化狀態(tài)變得不明顯。在本實施例中,以這種方式使退化狀態(tài)變得不明顯的事實被稱作表面性質的恢復(修復)。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用這樣的粗化輥進行粗化處理(擦拭處理),使部分地粗化為具有約2.0的表面粗糙度Rz(根據(jù)JIS標準)的定影帶的表面恢復成0.5以上且1.0以下的表面粗糙度Rz。
[0105]此時,在定影帶的接觸到片材邊緣部分的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間的表面粗糙度Ra(根據(jù)JIS標準)的差值為△ Ra的情況下,執(zhí)行處理以使得△ Ra因粗化處理(擦拭處理)而從大約0.3的狀態(tài)改變成大約0.1的狀態(tài)。以這種方式,在本實施例中,盡管輥被稱作粗化輥,但是粗化輥的功能是保持定影帶105的表面粗糙長期處于足夠低的狀態(tài)下。這將導致抑制圖像的光澤度下降,同時抑制圖像的光澤度不均勻。
[0106]粗化輥400經由一對左右RF支撐臂141之間的軸承(未示出)被可旋轉地支撐,由固定軸142可旋轉地支撐所述左右RF支撐臂141,所述固定軸142與裝置殼體的左右上側板140中的每一個同軸地固定。通過經由粘性層朝向由直徑為12mm的不銹鋼形成的芯部金屬的表面緊密地粘結磨粒來制備粗化輥400。
[0107]作為磨粒,可以根據(jù)圖像的目標光澤度優(yōu)選地使用規(guī)格(粒度)為#1000-#4000的磨粒。在規(guī)格(粒度)為#1000的情況下,磨粒的平均粒徑約為16μπι;在規(guī)格(粒度)為#4000的情況下,磨粒的平均